宜兰古称"蛤仔鸡"(亦有作葛雅兰、蛤仔兰、甲子兰等),原为平埔族Kavalan人居住地,直到清朝才开垦成为城市。位于台湾东北部,三面环山、一面朝海,既有茂密的森林,又有绵长的海岸线。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,宜兰尽揽雨水湿气,故人称"竹风兰雨"。山林、沼泽、河塘遍布,山鸟与水鸟齐飞,为野生鸟类的新天堂乐园。宜兰的特产种类多样而具有特色--利用苏澳冷泉做出来的“羊羹”,用木炭与甘蔗渣烘熏出来的“鸭赏”、经过熏制的“胆肝”及用金枣、李子腌制而成的“蜜饯”等,合称宜兰四宝。宜兰以山水胜景取胜,北关、太平山、翠峰湖、棲兰、明池、松萝湖、神秘湖、福山植物园最为代表;人文风情则有头城牵罟、二龙村赛舟、本地歌仔戏,还有致力田园乡土体验的头城、北关、香格里拉等休闲农场,以及南澳纯朴的泰雅风情;而规划设计精良的冬山河游憩区、罗东北成运动公园,更是近年台湾公共艺术、建设的里程碑。
宜兰基本信息
区号:03
邮编:260
位置:位于台湾宜兰县北部,兰阳平原中央,为宜兰县政府所在地,东通壮围乡,西接员山乡,南临兰阳溪与五结乡相对,北接礁溪乡。
经纬度: 东经121。45度 北纬24。46度
面积:29。408平方公里
人口: 95,879人(2009年8月)
区划:辖宜兰市,罗东镇、苏澳镇、头城镇3镇和礁溪乡、员山乡、壮围乡、五结乡、冬山乡、三星乡、大同乡、南澳乡8乡,县治设在宜兰市。
语言:普通话、台语(闽南话)
气候描述:
春夏季是游览宜兰的最佳季节。冬季则风大多雨,最不适合。“六月看山头”,这句谚语就是说六月是看山的季节,夏季的山头植物最茂盛,水量也充沛,山水景观均可游览。宜兰自古以多雨闻名,台湾有俗谚云:“竹风兰雨”,就是描述新竹多风而宜兰多雨的现象。特别是在冬季东北季风盛行的时候,冬雨绵延数月,为宜兰的特殊气候现象。此外在春季的梅雨季节也常连下数月的细雨,因此有所谓“竹风兰雨”之称。
宜兰美食概述
宜兰著名的特产、乡野美食,也是老饕们的最爱,其中利用苏澳冷泉做出来的「羊羹」、用木炭与甘蔗渣烘熏出来的「鸭赏」、经过熏制的「胆肝」、以金枣或李子腌制而成的「蜜饯」等,合称宜兰四宝。此外,牛舌饼,糕渣、肉卷、芋泥、枣饼等也都是宜兰知名的传统美食。
除了传统小吃之外,各乡镇也有自己独特的美食,例如到礁溪,除了洗温泉,还可以品尝温泉麻糬,以及当地居民利用泉水灌溉出来的温泉蔬菜,如空心菜、丝瓜、茭白笋等,别有风味。头城的芋头城冰店、罗东的林场肉羹、冬山的红龟粿、米粉羹、苏澳的筒仔米糕、鲜鱼汤、三星的卜肉等都令人回味无穷。
宜兰更有近来才兴起的著名美食,例如茶熏蛋和手工茶粿,许多人要到栖兰山旅游,都会买几个茶熏蛋和茶粿当点心;还有一种全省独一无二的香花大餐,将具有保健效果的香花,例如迷迭香、鼠尾草、百里香等入菜。
旅游特色介绍
宜兰的布袋戏自公元1850年开始流行,基本上以约8寸高的木雕彩绘木偶,以布饰配成木偶的身体,以表演者的五指和手部的动作,在搭建的木“戏台”来把布袋戏演活出来。宜兰布袋戏可以分为以下三大主题:传统布袋戏、金光布袋戏、霹雳布袋戏。后两者自1950年代起流行,传统布袋戏曾经因为“金光”和“霹雳”的兴起而一度式微,幸自1960年代由当地政府和民间努力下,现时三者可以并存。
历史
宜兰旧称噶玛兰或蛤仔难,为平埔族噶玛兰族生活之地,由于位于兰阳平原上因此也称作兰阳地区,从数千年前泰雅族在兰阳平原建立聚落,汉人俗称生番、野番或山番,后来由东南亚渡海漂流而来的噶玛兰人,俗称熟番、化番或土番。到1796年来自唐山漳州的吴沙,带领了漳州、泉州及客家子民移民台湾,从淡水沿着草岭古道驻垦兰阳平原和头城地区,继而发展出二城、礁溪、四城、壮围、宜兰城等溪北屯垦区,开拓了宜兰的发展。近年来雪山隧道的开通、直达客运的上路也让宜兰成为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,让民众玩遍宜兰的好山好水。
宜兰的布袋戏自公元1850年开始流行,基本上以约8寸高的木雕彩绘木偶,以布饰配成木偶的身体,以表演者的五指和手部的动作,在搭建的木“戏台”来把布袋戏演活出来。宜兰布袋戏可以分为以下三大主题:传统布袋戏、金光布袋戏、霹雳布袋戏。后两者自1950年代起流行,传统布袋戏曾经因为“金光”和“霹雳”的兴起而一度式微,幸自1960年代由当地政府和民间努力下,现时三者可以并存。
宜: 祭祀、塑绘、开光、订盟、纳采
*声明:装修日历资料均为网络收集,仅供参考,不代表装多多任何立场,广大业主自行判断。
*为帮助您装修出满意的新家,装多多将在24小时内致电您,为您讲解更多装修知识。